浏览器的新战争:从显示网页到替你思考
时间走到2025年,看着那些新出现的“AI浏览器”,看着里面内置的助手、能总结网页的侧边栏、会写代码的工具,很多人感到一丝熟悉。这很像1995年,只是换了个样子。
那时候,互联网刚刚走出学校和研究机构,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人们说“我要上网”。现在,生成式AI带来了同样的热情,人们开始说“我要一个更聪明的浏览器”。竞争的地方没变,还是浏览器。但这次,浏览器不仅要能“显示网页”,还要能“看懂网页”,甚至“替你干活”。
1995年:第一次浏览器战争
回想1994、1995年的时候:
互联网突然被大众所知。
Windows 95带来了很好用的图形界面。
美国在线的“你有新邮件”提示音随处可见。
咖啡馆和网吧里,人们都在说“去网上看看”。
但想进入网络世界,你首先需要一个浏览器。
于是,第一次浏览器战争开始了。一方是开创性的网景导航者,另一方是意识到自己不能落后的微软IE浏览器。
网景是当时的创新者。它基于早期浏览器Mosaic的思路,但速度更快,能同时显示图片和文字。在1995年,网景几乎就等于“上网”。它甚至在当年上市,成为互联网热潮的明星。
微软起步较晚。1995年,微软把IE 1.0放进Windows 95的Plus!包里,还要额外收50美元。IE早期的功能也比较弱:加载慢,对新技术的支持慢,JavaScript也跟不上。但微软有一个巨大的优势:Windows系统。
真正改变局面的是微软后来的决定:把浏览器免费,并直接绑定在Windows系统里。你买了电脑,就已经装好了IE。而那时网景还在卖49美元的盒装浏览器。
结果就是:
1996年,IE的市场份额还不到5%。
但凭借免费、预装和Windows的普及,到1997年,IE的份额就猛增到30%。
到1998年,网景虽然还有70%的份额,但下滑的趋势已经很明显。网景被迫也转向免费,这等于放弃了自己主要的收入来源。
随后就是著名的反垄断案。网景指责微软利用系统垄断打击浏览器竞争。美国司法部在1998年起诉微软。法庭上甚至出现了微软内部“切断网景氧气”的说法。虽然微软最终在2001年达成和解,避免了被拆分,但浏览器市场的格局已定——IE赢了。
IE胜利之后,网页世界陷入停滞
IE在2001-2002年左右市场份额超过90%。网景被美国在线收购后逐渐衰落。微软赢得战争后,几乎停止了浏览器的更新。IE6在2001年发布后,微软五年里没有什么大动作。
不支持透明的PNG图片。
没有标签页功能。
安全漏洞很多。
开发者被迫专门为IE的私有特性写代码。
网页世界几乎被IE的私有标准锁定。这也导致了一个行业共识:“一家独大的浏览器,最终都会变得懒惰。”
开源的火种:Firefox带来了转机
1998年,网景在压力下将浏览器代码开源。这个开源项目后来发展成为Mozilla。2004年,Firefox 1.0发布。
它是开源的。
速度更快。
更安全。
带来了好用的标签页。
最重要的是,它不是微软控制的。
Firefox成功地压制了IE的势头。微软被迫醒来,在2006年推出IE7,2009年推出IE8,但已经无法挽回颓势,份额持续下跌。
Firefox带回了真正的竞争,推动了网页标准化的进程,让开发者不必再被单一浏览器的私有技术束缚。可以说,如果没有当年网景的开源,就没有后来开放的网页世界。
最终的赢家:谷歌Chrome与第二次浏览器战争
当大家以为会是IE和Firefox长期竞争时,2008年谷歌宣布:我们也要做浏览器。
当时很多人觉得浏览器已经够多了。但人们一用就发现:Chrome真的很快。
Chrome做了几件在当时很新颖的事:
界面极其简洁。
JavaScript引擎运行飞快。
每个标签页独立进程,一个页面崩溃不会影响整个浏览器。
更新非常频繁。
最关键的是,你几乎每天都能在谷歌搜索页面上看到使用Chrome的推荐。
结果就是:
2013年,Chrome超过了IE,成为世界第一。
Firefox的市场也被挤压。
许多后来的浏览器(如Opera、Vivaldi、新版Edge、Brave)都直接使用Chrome的开源内核Chromium。
到2010年代中后期,网页世界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虽然不是“IE一家独大”,但变成了“Chromium内核一家独大”。大家都依赖谷歌主导的内核,这虽然节省了开发精力,但也埋下了老问题:如果只有一个主流内核,那么这个内核的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整个网页技术的发展方向。
战争并未结束:AI时代,浏览器再次成为战场
如果第一次浏览器战争是为了“给大众一个上网入口”,第二次是为了“给开发者一个快速、标准的浏览器”,那么第三次战争,就是为了“给用户一个能帮你上网、理解网页、执行任务的助手”。
2022-2023年,生成式AI爆发,所有人都意识到:如果浏览器能直接总结页面、帮你写邮件、自动查资料,那它就不再只是一个浏览器了,它变成了一个“带有浏览器功能的AI工具”。
于是我们看到2025年的这波新浪潮:
微软在Edge里大力集成Copilot和Bing Chat,把GPT-4变成浏览器侧边栏。
Opera有了Aria助手。
Brave推出了Leo。
Arc浏览器尝试打造“有大脑的浏览器”。
Perplexity做了Comet。
甚至连OpenAI自己也在开发名为Atlas的浏览器,本质上就是把ChatGPT变成浏览器。
表面上看是百花齐放,但仔细一看,它们几乎都基于Chromium内核。为什么呢?
Chromium项目太大、太成熟、维护者太多,从头重写一个浏览器引擎几乎是不可行的。
就连微软也在2019年放弃了自己的Edgehtml引擎,转而使用Chromium。
所以,新的竞争者大多是在Chromium之上“做外壳”和“集成AI功能”。这就出现了一个微妙的局面:浏览器内核都一样,但每家的AI功能却各不相同。上世纪90年代是“这个网站只能用IE打开”,现在可能变成“这个浏览器能给你这种AI总结,那个浏览器不行”。新的碎片化可能又要来了。
新的挑战与老的问题
在新的浏览器战争中,有几个突出的问题:
安全:AI浏览器能读取你浏览的内容,还能执行操作(比如点击按钮)。这带来了新的攻击方式,比如“提示词注入”。攻击者可能通过网页内容来“欺骗”AI助手,让它执行非预期的操作。
标准缺失:现在每家浏览器都在自己决定“要不要总结网页”、“如何理解页面内容”、“哪些内容能被AI看到”。这很像当年的“这个网站只兼容IE6”。
成本:AI技术非常昂贵。谷歌、微软这样的大公司可以承受,但新的小浏览器公司很难负担。所以一些浏览器开始尝试订阅制、内置推广或广告来盈利。当浏览器变成“帮你买东西”的入口,它就可能向你收取“过路费”。
历史总是相似的
90年代的经验告诉我们:
谁控制了分发渠道(默认浏览器),谁就容易获胜。
只要一家公司说了算,反垄断监管就可能介入。
赢了之后如果停滞不前,就会被下一代产品(如Firefox/Chrome)超越。
现在的情况是:
Chrome、Edge、Safari都有强大的分发渠道。
新的浏览器想靠“更好的AI体验”来争夺用户。
监管机构已经开始关注“将AI嵌入浏览器是否构成不公平竞争”。
因此,这次的大公司不敢像IE6时代那样停滞不前。
结局会是什么?
这次可能不会是一家通吃,而是会出现“分片胜利”的局面:
有的浏览器主打“AI任务执行能力最强”。
有的主打“隐私保护和本地AI”。
有的主打“与办公套件无缝集成”。
有的则靠“极致的用户体验和美观设计”取胜。
当然,也存在另一种可能:大公司把小公司的好点子都学走,然后继续维持主导地位。这在2010年代已经发生过一次了。
最后
90年代的战争,是争夺“你的上网窗口”;2020年代的这场战争,是争夺“你的上网管家”。名字变了,技术变了,但核心问题没变:谁来定义我们的上网体验,以及,谁从中获利。
好消息是,浏览器再次变得有趣了。我们又能看到各种新奇的实验、不同的理念、标准之争,甚至“我要从零开始写一个引擎”这种充满理想的行为。坏消息是,我们又得操心兼容性、隐私和垄断这些老问题了。
但这就是互联网:
永远有人想成为入口。
永远有人想让入口变得更聪明。
永远有人想把聪明的入口变成生意。
也永远有人会站出来说:“不行,这样会破坏开放的网页。”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它常常押着相似的韵脚。
本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参考使用,不构成任何决策建议或专业指导。分享/转载时请标明原文来源,同时请勿将内容用于商业售卖、虚假宣传等非学习用途哦~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