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网站核心架构要素

更新日期: 2019-03-04阅读: 2.5k标签: 架构

一般来说,除了当前的系统功能需求外,软件架构还需要关注性能、可用性、伸缩性、扩展性和安全性这5个架构要素。


性能

性能是网站的一个重要指标,任何软件架构设计档案都必须考虑可能会带来的性能问题。

优化网站性能的手段非常多,从用户浏览器数据库,影响用户请求的所有环节都可以进行性能优化。

在浏览器端,可以通过浏览器缓存、使用页面压缩、合理布局页面、减少 Cookie传输等手段改善性能。

还可以使用 CDN,将网站静态内容分发至离用户最近的网络服务商机房,使用户通过最短访问路径获取数据。可以在网站机房部署反向代理服务器,缓存热点文件,加快请求响应速度,减轻应用服务器负载压力。

在应用服务器端,可以使用服务器本地缓存和分布式缓存,通过缓存在内存中的热点数据处理用户请求,加快请求处理过程,减轻数据库负载压力。

也可以通过异步操作将用户请求发送至消息队列等待后续任务处理,而当前请求直接返回响应给用户。

在网站有很多用户高并发请求的情况下,可以将多台应用服务器组成一个集群共同对外服务,提高整体处理能力,改善性能。

代码层面,也可以通过使用多线程、改善内存管理等手段优化性能。

在数据库服务器端,索引、缓存、SQL优化等性能优化手段都已经比较成熟。NoSQL数据库通过优化数据模型、存储结构、伸缩特性等手段在性能方面的优势也日趋明显。

衡量网站性能有一系列指标,重要的有响应时间、TPS、系统性能计数器等,通过测试这些指标以确定系统设计是否达到目标。这些指标也是网站监控的重要参数,通过监控这些指标可以分析系统瓶颈,预测网站容量,并对异常指标进行报警,保障系统可用性。

对于网站而言,性能符合预期仅仅是必要条件,因为无法预知网站可能会面临的访问压力,所以必须要考察系统在高并发访问情况下,超出负载设计能力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的性能问题。网站需要长时间持续运行,还必须保证系统在持续运行且访问压力不均匀的情况下保持稳定的性能特性。

    

可用性

对于大型网而言,特别是知名网站,网站宕掉、服务不可用是重大事故。几乎所有网站都承诺 7*24 可用,但事实上任何网站都不可能达到完全的 7*24 可用,总会有一些故障时间,扣除这些故障时间,就是网站的总可用时间,这个时间可以换算成网站的可用性指标,以此衡量网站的可用性,一些知名大型网站可以做到 4个9以上的可用性,也就是可用性超过 99.99%。

网站高可用的主要手段是冗余,应用部署在多台服务器上同时提供访问,数据存储在多台服务器上互相备份,任何一台服务器宕机都不会影响应用的整体可用,也不会导致数据丢失。

对于应用服务器而言,多台应用服务器通过负载均衡设备组成一个集群共同对外提供服务,任何一台服务器宕机,只需把请求切换到其他服务器就可实现应用的高可用,前提条件是应用服务器不能保存请求的会话信息。否则服务器宕机,会话丢失,即使将用户请求转发到其他服务器上也无法完成业务处理。

对于存储服务器,由于其上存储着数据,需要对数据进行实时备份,当服务器宕机时需要将数据访问转移到可用的服务器上,并进行数据恢复以保证继续有服务器宕机的时候数据依然可用。

除了运行环境,网站的高可用还需要软件开发过程的质量保证。通过预发布验证、自动化测试、自动化发布、灰度发布等手段,减少将故障引入线上环境的可能,避免故障范围扩大。

衡量一个系统架构设计是否满足高可用的目标,就是假设系统中任何一台或者多台服务器宕机时,以及出现各种不可预期的问题时,系统整体是否依然可用。

 

伸缩性

大型网站通过集群的方式将多台服务器组成一个整体共同提供服务。所谓伸缩性是指通过不断向集群中加入服务器的手段来缓解不断上升的用户并发访问压力和不断增长的数据存储需求。

衡量架构伸缩性的主要标准就是是否可以用多台服务器构建集群,是否容易向集群中添加新的服务器。加入新的服务器后是否可以提供和原来的服务器无差别的服务。集群中可容纳的总的服务器数量是否有限制。

对于应用服务器集群,只要服务器不保存数据,所有服务器都是对等的,通过使用合适的负载均衡设备就可以向集群中不断加入服务器。

对于缓存服务器集群,加入新的服务器可能会导致缓存路由失效,进而导致集群中大部分缓存数据都无法访问。虽然缓存的数据可以通过数据库重新加载,但是如果应用已经严重依赖缓存,可能会导致整个网站崩溃。需要改进缓存路由算法保证缓存数据的可访问性。

关系数据库虽然支持数据复制,主从热备等机制,但是很难做到大规模集群的可伸缩性,因此关系数据库的集群伸缩性方案必须在数据库之外实现,通过路由分区等手段将部署有多个数据库的服务器组成一个集群。

至于大部分 NoSQL数据库产品,由于其先天就是为海量数据而生,因此其对伸缩性的支持通常都非常好,可以做到在较少运维参与的情况下实现集群规模的线性伸缩。


扩展性

不同于其他架构要素主要关注非功能性需求,网站的扩展性架构直接关注网站的功能需求。网站快速发展,功能不断扩展,如何设计网站的架构使其能够快速响应需求变化,是网站可扩展架构主要的目的。

衡量网站架构扩展性好坏的主要标准就是在网站增加新的业务产品时,是否可以实现对现有产品透明无影响,不需要任何改动或者很少改动既有业务功能就可以上线新产品。不同产品之间是否很少耦合,一个产品改动对其他产品无影响,其他产品和功能不需要受牵连进行改动。

网站可伸缩架构的主要手段是事件驱动架构和分布式服务。

事件驱动架构在网站通常利用消息队列实现,将用户请求和其他业务事件构造成消息发布到消息队列,消息的处理者作为消费者从消息队列中获取消息进行处理。通过这种方式将消息产生和消息处理分离开来,可以透明地增加新的消息生产者任务或者新的消息消费者任务。

分布式服务则是将业务和可复用服务分离开来,通过分布式服务框架调用。新增产品可以通过调用可复用的服务实现自身地业务逻辑,而对现有产品没有任何影响。可复用服务升级变更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提供多版本服务对应用实现透明升级,不需要强制应用同步变更。

大型网站为了保持市场地位,还会吸引第三方开发者,调用网站服务,使用网站数据开发周边产品,扩展网站业务。第三方开发者使用网站服务的主要途径是大型网站提供的开放平台接口。

  

安全型

互联网是开放的,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访问网站。网站的安全架构就是保护网站不受恶意访问和攻击,保护网站的重要数据不被窃取。

衡量网站安全架构的标准就是针对现存和潜在的各种攻击与窃密手段,是否有可靠的应对策略。


小结:

性能、可用性、伸缩性、扩展性和安全性是网站架构最核心的几个要素,这几个问题解决了,大型网站架构设计的大部分挑战也就克服了。

链接: https://fly63.com/article/detial/2212

微内核架构在大型前端系统中的应用

架构和框架是独立的,本文仅仅是提出一种架构思路,而且这个架构也在百度的某款用户量很大的复杂前端产品中得以应用。基于这一套弹性架构并结合Vue/React的现代化开发理念,可以很好的完成高复杂度的前端系统。

怎么判定web前端架构师的能力高低?

软件架构(software architecture)是一系列相关的抽象模式,用于指导大型软件系统各个方面的设计。传统软件架构描述的对象是直接构成系统的抽象组件,侧重于系统的抽象、拆分、组织方式等

成为一个顶尖架构师

架构师的一个重要职责是,确保团队有共同的技术愿景,以帮助我们向客户交付他们想要的系统。在某些场景下,架构师只需要和一个团队一起工作,这时他们等同于技术引领者。在其他情况下,他们要对整个项目的技术愿景负责,通常需要协调多个团队之间,甚至是整个组织内的工作。

C/S和B/S两种架构区别与优缺点分析

C/S 架构是一种典型的两层架构,其全程是Client/Server,即客户端服务器端架构,其客户端包含一个或多个在用户的电脑上运行的程序,而服务器端有两种,一种是数据库服务器端,客户端通过数据库连接访问服务器端的数据

架构/构建高可用的网站

目的为保证服务器硬件故障时依然可用,数据依然保持并能够访问,手段:数据和服务的冗余备份以及失效转移机制,有状态 :在服务端保留之前的请求信息,用以处理当前请求(例如:session)无状态 :没有特殊状态的服务

大型web系统架构详解

动态应用,是相对于网站静态内容而言,是指以c/c++、php、Java、perl、.net等服务器端语言开发的网络应用软件,比如论坛、网络相册、交友、BLOG等常见应用。动态应用系统通常与数据库系统、缓存系统、分布式存储系统等密不可分。

讲讲亿级PV的负载均衡架构

本来没想写这个题材的,为了某某童鞋能够更好的茁壮成长,临时写一篇负载均衡的。负载均衡,大家可能听过什么3层负载均衡、4层负载均衡、7层负载均衡什么的?那这是怎么分的呢,ok,是根据osi七层网络模型来分的,例如nginx是工作在应用层

朱晔的互联网架构实践心得:品味Kubernetes的设计理念

Kubernetes(k8s)是一款开源的优秀的容器编排调度系统,其本身也是一款分布式应用程序。虽然本系列文章讨论的是互联网架构,但是k8s的一些设计理念非常值得深思和借鉴,本人并非运维专家,本文尝试从自己看到的一些k8s的架构理念结合自己的理解来分析 k8s在稳定性

大型网站技术架构 构建高可用的网站 高可用的服务

本章介绍如何去构建高可用的服务,关键词:服务分级,超时设置,异步调用,服务降级,幂等性设计,一些架构设计中的常用方案,但是需要结合实际业务场景进行设计,没有一套方案能解决所有问题

大型网站系统架构的演化

一个成熟的大型网站(如淘宝、京东等)的系统架构并不是开始设计就具备完整的高性能、高可用、安全等特性,它总是随着用户量的增加,业务功能的扩展逐渐演变完善的,在这个过程中,开发模式、技术架构

点击更多...

内容以共享、参考、研究为目的,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违规,请与小编联系!情况属实本人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