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然想到了这个话题,姑且来谈谈。
好多人其实都知道,我大学学的是国际商务,这是一个跟计算机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专业。后来我自己学习了计算机方面的一些知识,在最开始的时候,可能大一大二的样子吧,还想着去本学校计算机专业班级蹭课,顺便多认识一些懂计算机的老师和同学。所以那时我在很多的 QQ 群里面找到了一些计算机专业的人,问他们要了课表,但是后来一次都没有去,究其原因,一是跟自己专业的课程的时间冲突,二是我当时并没有那种生存的紧迫感,仍任沉浸在安逸的大学生活里。
所以整个大学四年,我并没有认识很多学习计算机的人。班上的同学平时大多没联系,寝室的几个人呢,又没有像我一样学习计算机的。所以,在我最开始学习编程的时候,效率是极其低下的,自己不能算是不努力,但是总感觉进步很慢。
后来学习得多了,知道得东西更广泛了,开始在一些程序员论坛、新闻,知乎,简书等等上面发现一些有用的信息,认识了一些很厉害的人,接触到了虽不在身边但是依然能够感受到的程序员圈子,看到他们的谈话,学习的技术那些,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自己学习下去的动力,并且逐渐看清了方向。
现在看来,这资源虽算不上多有用,但是它还是影响了我。设想一下,假如我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圈子里,每天敲敲代码,看看新闻,不主动的去接触一些自己更加向往的圈子的话,就很容易被我身边的“非计算机因素”同化,所以,在这种类似的环境下谈坚持是很难的。你可能觉得,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埋头努力就好了,说这么多,还不是自己不努力。的确,努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不否认努力,但是有一个好的圈子的话,可能会让我们的努力更容易持续下去。
我有个大表哥,在 IT 领域摸爬打滚多年,会人时不时的刺激一下我,让我认识清楚现状,给我一些指导,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是很宝贵的。
在前段时间我跑招聘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那就是有很多人对工作地点的选择非常的依赖家庭学校这些因素,比如父母叫他选择哪个地方啊,比如这地方里自己学校比较近啊,离家近啊等等,而我则是拼命的想往大城市跑。
一方面,我的心态很开放,喜欢去接受一些新的东西,接触新的事物,而不仅仅局限于自己所处的小圈子。我始终觉得一些大城市的互联网氛围更加的浓厚,北上广深,它提供的资源、机遇等,对于一个人的见识、格局、发展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从小便对家庭思想的依赖很少,这让我在选择的时候能够更加理性的分析。大多数人的毕业选择都倾向于保守,不太想往太远的地方跑,想着离父母近一点,有家的感觉更好,于是错过了很多机会,所以,职业生涯的初期选择,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太重要了。
在选择我的实习公司的时候,综合考虑之下,我选择了在天府软件园的一家公司,虽然工资算不上很高,但是我喜欢软件园的这种氛围,同事之间在闲暇之余也会讨论一些技术方面的问题,我能够向更厉害的人学习。等电梯的时候,都能够听到身边的人讨论某个技术,当下的趋势啊等等,这正是我想要的。环境对人的影响的确是潜移默化的,所以环境是我考虑一家公司的因素之一。
如果你现在并不在自己想要的圈子里,专业课不喜欢,室友总是彻夜玩游戏,身边的人大多迷茫堕落,没关系,好的圈子,需要自己尽力去寻找、接触。订阅一些优质的公众号,购买一些优质的付费专栏,网上看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视频,文章等等,让我们能够在千里之外知道某些厉害的人的存在,并且也能够获得很多厉害的人的认识、见解等等,接触到优质的圈子,多多向他们学习,发现自己的不足,努力的去追赶,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再回过头来看,其实你已经比很多人优秀了。
来自: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18616667
所谓成功,就是不停地经历失败,并且始终保持热情。“一次又一次地被拒绝,是你的勇气和进取心的最好证明。它们决定了你可以走多远,把你和那些决心放弃的人拉开差距。所以,不要害怕被拒绝,这其实是对你的肯定和褒扬。
最近几年作为面试官也面试了很多同学,经常和很多候选人沟通分享一些自己学习成长的路径,也经常和很多新入职的同学口头分享一些工作心得。现在把这些的经验总结了一下
任职期间,出于项目测试需要,马某曾模拟运费理赔流程,编写代码将公司账上的钱转入个人账户(转入的钱后来没有退回公司),因此,马某掌握着公司系统的源代码
不过比起删库跑路的程序员,该“知名互联网公司”显然更引人关注,比如,为何该公司的 试用期员工能有删光全部代码的权限。
随着中国IT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程序员开始面临35岁危机。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个问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内容以共享、参考、研究为目的,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违规,请与小编联系!情况属实本人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