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目前公司采用了ProtoBuf做前后端数据交互,进公司以来一直用的是公司大神写好的基础库,完全不了解底层是如何解析的,一旦报错只能求人,作为一只还算有钻研精神的猿,应该去了解一下底层的实现,在这里记录一下学习过程。
Google Protocol Buffer(简称 Protobuf)是一种轻便高效的结构化数据存储格式,平台无关、语言无关、可扩展,可用于通讯协议和数据存储等领域。
有几个优点:
- 1.平台无关,语言无关,可扩展;
- 2.提供了友好的动态库,使用简单;
- 3.解析速度快,比对应的XML快约20-100倍;
- 4.序列化数据非常简洁、紧凑,与XML相比,其序列化之后的数据量约为1/3到1/10。
个人感受: 前后端数据传输用json还是protobuf其实对开发来说没啥区别,protobuf最后还是要解析成json才能用。个人觉得比较好的几点是:
没有使用protobuf之前,后端语言定义的接口和字段,前端是不能直接使用的,前后端沟通往往需要维护一份接口文档,如果后端字段有改动,需要去修改文档并通知前端,有时候文档更新不及时或容易遗漏,沟通成本比较大。
使用protobuf后,protobuf文件由后端统一定义,protobuf直接可以作为文档,前端只需将protobuf文件拷贝进前端项目即可。如果后端字段有改动,只需通知前端更新protobuf文件即可,因为后端是直接使用了protobuf文件,因此protobuf文件一般是不会出现遗漏或错误的。长此以往,团队合作效率提升是明显的。
废话了一大堆,下面进入正题。 我这里讲的主要是在vue中的使用,是目前本人所在的公司项目实践,大家可以当做参考。
前端中需要使用 protobuf.js 这个库来处理proto文件。
protobuf.js 提供了几种方式来处理proto。
众所周知,vue项目build后生成的dist目录中只有html,css,js,images等资源,并不会有.proto文件的存在,因此需要用protobuf.js这个库将*.proto处理成*.js或*.json,然后再利用库提供的方法来解析数据,最后得到数据对象。
PS: 实践发现,转化为js文件会更好用一些,转化后的js文件直接在原型链上定义了一些方法,非常方便。因此后面将会是使用这种方法来解析proto。
在项目中封装一个request.js模块,希望能像下面这样使用,调用api时只需指定请求和响应的model,然后传递请求参数,不需关心底层是如何解析proto的,api返回一个Promise对象:
// /api/student.js 定义接口的文件
import request from '@/lib/request'
// params是object类型的请求参数
// school.PBStudentListReq 是定义好的请求体model
// school.PBStudentListRsp 是定义好的响应model
// getStudentList 是接口名称
export function getStudentList (params) {
const req = request.create('school.PBStudentListReq', params)
return request('getStudentList', req, 'school.PBStudentListRsp')
}
// 在HelloWorld.vue中使用
import { getStudentList } from '@/api/student'
export default {
name: 'HelloWorld',
created () {
},
methods: {
_getStudentList () {
const req = {
limit = 20,
offset = 0
}
getStudentList(req).then((res) => {
console.log(res)
}).catch((res) => {
console.error(res)
})
}
}
}
虽然语法简单,但其实前端不用怎么关心如何写proto文件,一般都是由后端来定义和维护。在这里大家可以直接用一下我定义好的一份demo。
// User.proto
package framework;
syntax = "proto3";
message PBUser {
uint64 user_id = 0;
string name = 1;
string mobile = 2;
}
// Class.proto
package school;
syntax = "proto3";
message PBClass {
uint64 classId = 0;
string name = 1;
}
// Student.proto
package school;
syntax = "proto3";
import "User.proto";
import "Class.proto";
message PBStudent {
uint64 studentId = 0;
PBUser user = 1;
PBClass class = 2;
PBStudentDegree degree = 3;
}
enum PBStudentDegree {
PRIMARY = 0; // 小学生
MIDDLE = 1; // 中学生
SENIOR = 2; // 高中生
COLLEGE = 3; // 大学生
}
message PBStudentListReq {
uint32 offset = 1;
uint32 limit = 2;
}
message PBStudentListRsp {
repeated PBStudent list = 1;
}
// MessageType.proto
package framework;
syntax = "proto3";
// 公共请求体
message PBMessageRequest {
uint32 type = 1; // 消息类型
bytes messageData = 2; // 请求数据
uint64 timestamp = 3; // 客户端时间戳
string version = 4; // api版本号
string token = 14; // 用户登录后服务器返回的 token,用于登录校验
}
// 消息响应包
message PBMessageResponse {
uint32 type = 3; // 消息类型
bytes messageData = 4; // 返回数据
uint32 resultCode = 6; // 返回的结果码
string resultInfo = 7; // 返回的结果消息提示文本(用于错误提示)
}
// 所有的接口
enum PBMessageType {
// 学生相关
getStudentList = 0; // 获取所有学生的列表, PBStudentListReq => PBStudentListRsp
}
其实不用去学习proto的语法都能一目了然。这里有两种命名空间framework和school,PBStudent引用了PBUser,可以认为PBStudent继承了PBUser。
一般来说,前后端需要统一约束一个请求model和响应model,比如请求中哪些字段是必须的,返回体中又有哪些字段,这里用MessageType.proto的PBMessageRequest来定义请求体所需字段,PBMessageResponse定义为返回体的字段。
PBMessageType 是接口的枚举,后端所有的接口都写在这里,用注释表示具体请求参数和返回参数类型。比如这里只定义了一个接口getStudentList。
拿到后端提供的这份*.proto文件后,是不是已经可以基本了解到:有一个getStudentList的接口,请求参数是PBStudentListReq,返回的参数是PBStudentListRsp。
所以说proto文件可以直接作为前后端沟通的文档。
同时添加安装axios和protobufjs。
# vue create vue-protobuf
# npm install axios protobufjs --save-dev
此时的项目目录和package.json:
protobufjs提供了一个叫pbjs的工具,这是一个神器,根据参数不同可以打包成xx.json或xx.js文件。比如我们想打包成json文件,在根目录运行:
npx pbjs -t json src/proto/*.proto > src/proto/proto.json
可以在src/proto目录下生成一个proto.json文件,查看请点击这里。
之前说了:实践证明打包成js模块才是最好用的。我这里直接给出最终的命令
npx pbjs -t json-module -w commonjs -o src/proto/proto.js src/proto/*.proto
-w参数可以指定打包js的包装器,这里用的是commonjs,详情请各位自己去看文档。运行命令后在src/proto目录下生成的proto.js。在chrome中console.log(proto.js)一下:
可以发现,这个模块在原型链上定义了load, lookup等非常有用的api,这正是后面我们将会用到的。
为以后方便使用,我们将命令添加到package.json的script中:
"scripts": {
"serve": "vue-cli-service serve",
"build": "vue-cli-service build",
"lint": "vue-cli-service lint",
"proto": "pbjs -t json-module -w commonjs -o src/proto/proto.js src/proto/*.proto"
},
以后更新proto文件后,只需要npm run proto即可重新生成最新的proto.js。
在前面生成了proto.js文件后,就可以开始封装与后端交互的基础模块了。首先要知道,我们这里是用axios来发起http请求的。
整个流程:开始调用接口 -> request.js将数据变成二进制 -> 前端真正发起请求 -> 后端返回二进制的数据 -> request.js处理二进制数据 -> 获得数据对象。
可以说request.js相当于一个加密解密的中转站。在src/lib目录下添加一个request.js文件,开始开发:
既然我们的接口都是二进制的数据,所以需要设置axios的请求头,使用arraybuffer,如下:
import axios from 'axios'
const httpService = axios.create({
timeout: 45000,
method: 'post',
headers: {
'X-Requested-With': 'XMLHttpRequest',
'Content-Type': 'application/octet-stream'
},
responseType: 'arraybuffer'
})
MessageType.proto里面定义了与后端约定的接口枚举、请求体、响应体。发起请求前需要将所有的请求转换为二进制,下面是request.js的主函数
import protoRoot from '@/proto/proto'
import protobuf from 'protobufjs'
// 请求体message
const PBMessageRequest = protoRoot.lookup('framework.PBMessageRequest')
// 响应体的message
const PBMessageResponse = protoRoot.lookup('framework.PBMessageResponse')
const apiVersion = '1.0.0'
const token = 'my_token'
function getMessageTypeValue(msgType) {
const PBMessageType = protoRoot.lookup('framework.PBMessageType')
const ret = PBMessageType.values[msgType]
return ret
}
/**
*
* @param {*} msgType 接口名称
* @param {*} requestBody 请求体参数
* @param {*} responseType 返回值
*/
function request(msgType, requestBody, responseType) {
// 得到api的枚举值
const _msgType = getMessageTypeValue(msgType)
// 请求需要的数据
const reqData = {
timeStamp: new Date().getTime(),
type: _msgType,
version: apiVersion,
messageData: requestBody,
token: token
}
}
// 将对象序列化成请求体实例
const req = PBMessageRequest.create(reqData)
// 调用axios发起请求
// 这里用到axios的配置项:transformRequest和transformResponse
// transformRequest 发起请求时,调用transformRequest方法,目的是将req转换成二进制
// transformResponse 对返回的数据进行处理,目的是将二进制转换成真正的json数据
return httpService.post('/api', req, {
transformRequest,
transformResponse: transformResponseFactory(responseType)
}).then(({data, status}) => {
// 对请求做处理
if (status !== 200) {
const err = new Error('服务器异常')
throw err
}
console.log(data)
},(err) => {
throw err
})
}
// 将请求数据encode成二进制,encode是proto.js提供的方法
function transformRequest(data) {
return PBMessageRequest.encode(data).finish()
}
function isArrayBuffer (obj) {
return Object.prototype.toString.call(obj) === '[object ArrayBuffer]'
}
function transformResponseFactory(responseType) {
return function transformResponse(rawResponse) {
// 判断response是否是arrayBuffer
if (rawResponse == null || !isArrayBuffer(rawResponse)) {
return rawResponse
}
try {
const buf = protobuf.util.newBuffer(rawResponse)
// decode响应体
const decodedResponse = PBMessageResponse.decode(buf)
if (decodedResponse.messageData && responseType) {
const model = protoRoot.lookup(responseType)
decodedResponse.messageData = model.decode(decodedResponse.messageData)
}
return decodedResponse
} catch (err) {
return err
}
}
}
// 在request下添加一个方法,方便用于处理请求参数
request.create = function (protoName, obj) {
const pbConstruct = protoRoot.lookup(protoName)
return pbConstruct.encode(obj).finish()
}
// 将模块暴露出去
export default request
最后写好的具体代码请看:request.js。
其中用到了lookup(),encode(), finish(), decode()等几个proto.js提供的方法。
在.vue文件直接调用api前,我们一般不直接使用request.js来直接发起请求,而是将所有的接口再封装一层,因为直接使用request.js时要指定请求体,响应体等固定的值,多次使用会造成代码冗余。
我们习惯上在项目中将所有后端的接口放在src/api的目录下,如针对student的接口就放在src/api/student.js文件中,方便管理。
将getStudentList的接口写在src/api/student.js中
import request from '@/lib/request'
// params是object类型的请求参数
// school.PBStudentListReq 是定义好的请求体model
// school.PBStudentListRsp 是定义好的响应model
// getStudentList 是接口名称
export function getStudentList (params) {
const req = request.create('PBStudentListReq', params)
return request('getStudentList', req, 'school.PBStudentListRsp')
}
// 后面如果再添加接口直接以此类推
export function getStudentById (id) {
// const req = ...
// return request(...)
}
需要哪个接口,就import哪个接口,返回的是Promise对象,非常方便。
<template>
<div class="hello">
<button @click="_getStudentList">获取学生列表</button>
</div>
</template>
<script>
import { getStudentList } from '@/api/student'
export default {
name: 'HelloWorld',
methods: {
_getStudentList () {
const req = {
limit: 20,
offset: 0
}
getStudentList(req).then((res) => {
console.log(res)
}).catch((res) => {
console.error(res)
})
}
},
created () {
}
}
</script>
<style lang="scss">
</style>
整个demo的代码: demo。
前端使用的整个流程:
(其中1和2可以合并在一起写一个自动化的脚本,每次更新只需运行一下这个脚本即可)。
写的比较啰嗦,文笔也不好,大家见谅。
这个流程就是我感觉比较好的一个proto在前端的实践,可能并不是最好,如果在你们公司有其他更好的实践,欢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在vue中使用是需要打包成一个js模块来使用比较好(这是因为vue在生产环境中打包成只有html,css,js等文件)。但在某些场景,比如在Node环境中,一个Express的项目,生产环境中是允许出现.proto文件的,这时候可以采取protobuf.js提供的其他方法来动态解析proto,不再需要npm run proto这种操作了。
后面有时间我会再写一篇在node端动态解析proto的记录。
原文: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21052292
我个人吧,一直认为学习前端技术是比较简单的事情,只要你真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在前进,那你自然会有相应的结果可以收获。这里面包含二个关键点,一,脚踏实地;二,不断努力。
前端开发如何写出优秀js代码,什么样的javascript代码才是最优秀的的呢?我总结的大概分为三点:性能好,简单优雅,通俗易懂,这篇文章就将围绕这这3点来说明。
热更新:浏览器的网页通过websocket协议与服务器建立起一个长连接,当服务器的css/js/html进行了修改的时候,服务器会向前端发送一个更新的消息,如果是css或者html发生了改变,网页执行js直接操作dom,局部刷新,如果是js发生了改变,只好刷新整个页面。
作为一个SDK,我们的目标是让使用者能够减少查看文档的时间,所以我们需要提供一些类型的检查和智能提示,一般我们的做法是提供JsDoc,大部分编辑器可以提供快捷生成JsDoc的方式,另一种做法是使用Flow或者TypeScript
Web前端技术由 html、css 和 javascript 三大部分构成,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技术体系,其复杂程度不低于任何一门后端语言。
这里我是基于典型的MVC模型,那么为了将现有代码重构为理想的模型,我需要做以下几步:拆分组件,逻辑处理,抽象、聚合数据
前端基础-什么是前端:一、 web1.0时代的网页制作,二、 web2.0时代的前端开发,三、 Web前端能做什么?四、 为什么要学习前端开发,五、 前端开发都有哪些内容,六、 开发环境
web前端HTML篇冷知识点——这是一篇关于前端的技巧使用,或许你做前端很多年了,但是下面的这些你可能闻所未闻。现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出来,分享给前端的小伙伴们。
CSS篇整理:关于CSS的恶作剧、简单的文字模糊效果、垂直居中、多重边框、实时编辑CSS、创建长宽比固定的元素、CSS中也可以做简单运算
Js篇整理:生成随机字符串、整数的操作、重写原生浏览器方法以实现新功能、关于console的恶作剧、万物皆对象、If语句的变形、禁止别人以iframe加载你的页面、console.table
内容以共享、参考、研究为目的,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违规,请与小编联系!情况属实本人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