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分享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大家热议“预制菜”,有人担心吃到的不是现炒的,也有人问:“那你知不知道这道菜原本叫什么、怎么做、从哪里来的?”
正刷着手机,我偶然发现了一个叫 CookLikeHOC 的开源项目。打开一看,这哪里是普通的菜谱库,简直是一本“中国菜的身世档案”。它不教你怎么做菜,而是告诉你:你吃的这道菜,原本叫什么、属于哪个菜系、从哪里发源,和你印象中的版本是不是一回事。那一刻我突然觉得,真正的透明不只是纠结“是不是预制”,更是搞清楚“我们每天吃的,到底是什么”。
CookLikeHOC 是一个 GitHub 上的开源项目,创始人是 Gar-bage。它的灵感来源于老乡鸡发布的《菜品溯源报告》,不过项目本身和老乡鸡没有直接关系。
简单说,它不像下厨房那种教你 step by step 做菜的 App,而是一个中国菜的文化档案库。每道菜在这里都有自己的“身份证”:
正宗名字是什么
属于哪个菜系
发源地在哪儿
有什么有趣的故事或变迁
所有信息都用 Markdown 格式整理,靠大家一起来完善,就像美食版的维基百科。
这个项目用文件夹的方式把菜归类得清清楚楚:
凉菜
├── 拍黄瓜(京津地区)
└── 夫妻肺片(四川成都)
炒菜
├── 菠萝咕咾肉(广东)
└── 笋子烧肉(安徽、四川都有不同做法)
汤羹
└── 西湖牛肉羹(杭州)这种结构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菜的“家族关系”,特别适合用来学习或者做研究。
和网上很多凭感觉写的美食文章不同,这个项目里的信息大多来自餐饮企业的溯源报告,每条内容都标注了整理者和来源。
比如你查“宫保鸡丁”,它会告诉你:
正宗名字:宫保鸡丁
发源地:四川成都
菜系:川菜
创始人:丁宝桢(清朝官员,官至太子少保,故称“宫保”)
特点:香辣酸甜,糊辣味型
这种严谨的态度,在美食内容里很难得。
项目完全开放,如果你发现某道菜的信息不完整,或者你知道更准确的出处,随时可以提交修改。已经有人上传了自己做的菜的照片,或者补充了地方特色做法。
这就像大家一起在编一本《中国美食大辞典》,没有谁是绝对权威,但每个人都能贡献自己知道的那部分。
你可能听说过另一个很火的 GitHub 项目《HowToCook》(程序员做饭指南),那个项目已经有 93.8k 的 Star 了。
这两个项目虽然都和菜有关,但方向完全不一样:
HowToCook 像是你的厨房教练:
精确到克的材料配比
详细的步骤图解
重点是“怎么做出来”
CookLikeHOC 更像是美食历史老师:
告诉你这道菜的来龙去脉
解释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重点是“它是什么,从哪来”
打个比方,HowToCook 教你做出好吃的回锅肉,CookLikeHOC 告诉你回锅肉为什么叫回锅肉、它背后有什么故事。
这个项目现在还处在早期阶段,主要有这些局限:
不教做菜
如果你想找“放多少盐、炒几分钟”,这里找不到。它专注在文化考据上。
覆盖不全
很多地方特色菜还没收录,需要大家一起来补充。
缺乏多媒休内容
目前主要是文字,图片、视频还比较少。
但反过来看,这些不足也正是机会所在。以后可以:
和 AI 结合,自动生成菜谱
做成地图形式,直观显示菜系分布
开发成互动网站,体验更有趣
美食内容创作者
做视频时可以引用这里的考据,让你的内容更有深度。比如讲“佛跳墙”时,可以说清楚它的起源故事,而不只是教做法。
学校老师
地理课讲区域文化,历史课讲饮食变迁,甚至语文课讲饮食文学,这里都是很好的素材库。
好奇的吃货
我就是这种用户——每次吃到好吃的,总想多了解一点它的背景。现在有个专门的地方可以查,挺方便的。
开发者
可以基于这个数据库开发各种应用:美食地图、文化导览、知识问答……潜力很大。
用了这个项目后,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每天吃的菜,背后都有这么多故事。
比如“麻婆豆腐”,原来“麻婆”真的是一位脸上有麻子的老板娘;"东坡肉"确实和苏东坡有关,是他被贬黄州时研究出来的吃法。
这些故事让每道菜都有了生命,吃饭不再只是填饱肚子,更像是在品尝一段段历史和文化。
现在大家讨论预制菜,焦点都在“是不是现做”上。但我觉得,比这更重要的是:我们到底在吃什么?它从哪来?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CookLikeHOC 就是在回答这些问题。它让我们在追求效率的现代生活中,还能记得每道菜原本的样子。
如果你:
对中国饮食文化感兴趣
喜欢刨根问底了解食物背后的故事
愿意为保护传统美食文化出份力
正在做相关的研究或内容
那么这个项目绝对值得你花时间看看。甚至参与进去,帮你家乡的特色菜建立一份档案。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导航指引使用,具体请以第三方网站说明为准,本站不提供任何专业建议。如果地址失效或描述有误,请联系站长反馈~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手机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