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前端开发者听说过react Fiber,知道它是React 16的重要更新。但如果问起Fiber具体解决了什么问题,为什么React要重构整个架构,能说清楚的人就不多了。
今天我们从实际开发中的问题出发,一步步理解Fiber的设计思路。
要理解Fiber的价值,先要知道React 15的局限性。
在React 15及更早版本中,渲染过程是同步的。一旦开始渲染,就必须一口气完成,不能中途停止。
想象这个场景:你在一个电商后台管理系统里工作。左边显示着1000个商品的列表,右边有一个搜索框。当你在搜索框输入文字时,React需要同时处理两件事:
响应你的输入,更新搜索框内容
重新筛选并渲染1000个商品
React 15的处理方式是这样的:
// 伪代码展示同步渲染问题
function updateUI() {
// 开始渲染,必须一次性完成所有工作
for(let i = 0; i < 1000; i++) {
renderProduct(i); // 处理每个商品
}
// 在完成所有商品渲染前,用户输入无法响应
}结果就是:输入框反应迟钝,打字时字母一个个跳出来,用户体验很差。
这不是代码写得不好,而是React的协调算法本身有缺陷。JavaScript是单线程的,当React在处理1000个商品的对比计算时,会一直占用主线程,用户的输入事件只能等待。
这就是React团队决定重构架构的根本原因。
Fiber的核心思路很直接:把庞大的渲染任务拆分成很多小任务,让它们可以随时暂停、继续,甚至取消。
具体实现上,React引入了一种新的数据结构——Fiber节点。
每个React元素(组件、dom节点)在内部都对应一个Fiber对象:
// Fiber节点的简化结构
const fiberNode = {
type: 'div', // 节点类型
stateNode: domElement, // 对应的真实DOM
// 链表结构连接
return: parentFiber, // 父节点
child: firstChildFiber, // 第一个子节点
sibling: nextSiblingFiber, // 兄弟节点
// 更新相关
alternate: oldFiber, // 指向之前的Fiber,用于对比
effectTag: 'UPDATE', // 标记需要执行的操作
// 调度相关
expirationTime: 1234, // 过期时间,决定优先级
}注意:Fiber节点不是树状结构,而是链表结构。
为什么要用链表?因为链表可以随时中断遍历,记录当前位置,下次接着处理。而传统的递归树遍历一旦开始就不能停止。
基于Fiber节点,React把渲染过程分成两个阶段:
这个阶段React在内存中构建新的Fiber树,对比变化,标记需要更新的节点。
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可以被中断。
// React的工作循环(简化版)
function workLoop(deadline) {
// 只要还有剩余时间,就继续工作
while (nextUnitOfWork && deadline.timeRemaining() > 0) {
nextUnitOfWork = performUnitOfWork(nextUnitOfWork);
}
// 时间用完了?下次空闲时继续
if (nextUnitOfWork) {
requestIdleCallback(workLoop);
}
}这就是Fiber的核心机制:利用浏览器的requestIdleCallback,在空闲时间逐步推进渲染工作。当有高优先级任务(比如用户输入)时,立即暂停当前工作。
回到电商后台的例子:
用户输入 → 高优先级,立即响应
1000个商品渲染 → 低优先级,利用空闲时间慢慢处理
渲染阶段结束后,React知道哪些DOM需要修改。
提交阶段就是实际更新DOM,这个过程必须一次性完成,否则用户会看到不完整的界面。
但提交阶段通常很快,因为只修改发生变化的部分。
Fiber另一个重要特性是给不同的更新任务分配优先级。
// React内部的优先级划分(简化)
const ImmediatePriority = 1; // 立即执行,如用户输入
const UserBlockingPriority = 2; // 用户交互,如按钮点击
const NormalPriority = 3; // 常规更新,如api返回数据
const LowPriority = 4; // 低优先级,如数据分析
const IdlePriority = 5; // 空闲时执行,如日志记录
// 实际使用示例
function SearchComponent() {
const [inputValue, setInputValue] = useState('');
const [searchResults, setSearchResults] = useState([]);
const handleInput = (e) => {
// 输入框立即更新 - 高优先级
setInputValue(e.target.value);
// 搜索结果稍后更新 - 低优先级
startTransition(() => {
const results = performSearch(e.target.value);
setSearchResults(results);
});
};
return (
<div>
<input onChange={handleInput} value={inputValue} />
<SearchResults results={searchResults} />
</div>
);
}这样配置后,输入框始终保持流畅响应,搜索结果显示稍慢一些也没关系。
理解Fiber能帮助你写出性能更好的代码:
// 需要优化的写法
function ProductList({ products }) {
return products.map(product =>
<ProductCard key={product.id} product={product} />
);
// 如果有1万个商品,就要创建1万个Fiber节点
}
// 优化后的写法
function ProductList({ products }) {
// 使用虚拟滚动,只渲染可见区域
const visibleProducts = useVirtualScroll(products, 50);
return visibleProducts.map(product =>
<ProductCard key={product.id} product={product} />
);
// 只创建50个Fiber节点,其他需要时再创建
}// 使用React 18的并发特性(基于Fiber)
function DataDashboard() {
const [chartData, setChartData] = useState(null);
useEffect(() => {
loadChartData().then(data => {
// 标记为低优先级更新
startTransition(() => {
setChartData(data);
});
});
}, []);
return <ComplexChart data={chartData} />;
// 图表渲染不会阻塞用户的其他操作
}Fiber架构为React 18的并发模式奠定了基础:
Suspense:异步加载组件时显示加载状态
useTransition:标记低优先级的更新
useDeferredValue:延迟更新某些值
这些功能都依赖于Fiber的可中断和优先级调度能力。
如果面试官问:"请解释React Fiber"
不要只背定义,结合实际问题来回答:
"Fiber是React 16引入的新架构,主要解决了React 15因同步渲染导致的界面卡顿问题。
简单来说,Fiber把渲染工作拆分成小任务,用链表结构的Fiber节点替代原来的树结构。这样React可以在浏览器空闲时分批处理更新,遇到用户输入等高优先级任务时能立即暂停当前工作。
具体实现上,Fiber引入两个渲染阶段:渲染阶段可以中断,提交阶段快速完成。配合优先级调度,React能确保用户操作始终得到及时响应。
这套机制也是React 18并发功能的基础,Suspense、useTransition等新API都依赖于Fiber架构。
在实际项目中,理解Fiber帮助我优化了很多长列表和复杂交互场景的性能。"
这样回答既有技术深度,又有实际经验,会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
React Fiber看似复杂,核心思想就是时间分片和优先级调度。
理解Fiber,你就理解了现代React的底层原理,能写出性能更好的代码,在技术竞争中脱颖而出。
更重要的是,Fiber的设计思想不仅适用于React,任何需要处理复杂任务同时保持界面响应的场景,都可以参考这种思路。
这才是学习底层技术的真正价值。
本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参考使用,不构成任何决策建议或专业指导。分享/转载时请标明原文来源,同时请勿将内容用于商业售卖、虚假宣传等非学习用途哦~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这篇文章主要为大家详细介绍js禁止页面回退的方法(使浏览器后退按钮失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参考一下
footer固定在底部,footer保持在屏幕底部的四种方法实现:footer高度固定+绝对定位、footer高度固定+margin负值、footer高度任意+js、常用的纯css实现footer sticker
html重定向就是通过各种的方法将各种网络请求重新定个方向转到其它位置。 在网站建设中,时常会遇到需要网页重定向的情况:像网站调整,如改变网页目录结构,网页被移到一个新地址
如果上一页是静态页面,可以用 history.go(-1)方法;页面采用了vue,页面每次加载都会去请求数据,用history.go(-1)方法返回上一页,上一页的页面因为重新请求数据,页面不会定位到上次浏览的位置;
不使用Node.js, NPM, Webpack 等, 在静态页中使用Vue.js. 包括路由, 单文件组件. index.html做为项目的首页, 主要用来定义页面框架, 加载必需的css和script.这里使用element-ui的导航菜单组件搭建了一个页面框架.
VisibilityChange 事件;用于用户是否离开当前页面;页面的 visibilityState属性可能返回三种状态 prerender,visible 和 hidden ;监听 visibility change 事件;页面变为不可见时触发
一个应用程序通常由多个页面组成,而统一管理页面之间跳转的机制通常被称为路由管理或导航管理,在 Flutter 中,页面之间的跳转是通过 Route 和 Navigator 来管理的
因为自己的项目是基于vue-cli3进行开发,所以这里只讨论这种情况下的解决办法 ,在进行多页面开发的时候,项目刚开始阶段,因为文件较少,所以代码编译速度还行,但是随着项目逐渐增大
假设parent为P页面,P页面有两个子页面,分别为B页面和C页面;B页面和C页面分别内嵌一个iframe,分别为:D页面和E页面,现在通过B页面的内嵌页面D的方法refreshEpage(eUrl)来加载内嵌页面E的内容.
路由(Route)在移动开发中通常指页面(Page),这跟web开发中单页应用的Route概念意义是相同的,Route在Android中通常指一个Activity,在iOS中指一个ViewController。所谓路由管理,就是管理页面之间如何跳转,通常也可被称为导航管理
内容以共享、参考、研究为目的,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违规,请与小编联系!情况属实本人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