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行业的七个奇怪现象,你遇到过几个?
现在的IT圈有些现象真的让人看不懂。明明技术越来越先进,但有些做法却越来越奇怪。今天就来聊聊这些怪现象,看看你是不是也深有体会。
1. 没完没了的会议
看看程序员小李的日常安排:
9:00-10:30 需求评审会
11:00-12:00 项目同步会
14:00-15:30 技术方案讨论会
16:00-17:00 进度汇报会
19:00-20:00 复盘会
"我算过,平均每天要开3-4个会,真正写代码的时间只剩晚上加班。"小李很无奈,"更让人想不通的是,很多会议就是为了开会而开会,开完会工作还得加班做。"
很多团队陷入了"会议陷阱"——用开会来证明自己在工作,反而没时间真正干活。
2. 技术鄙视链越来越严重
"你们还在用Java?我们都转Go语言了,更现代。"
"jquery早就过时了,现在都用vue 3。"
"单体架构太落后,我们全改成微服务了。"
一位资深工程师说起最近的见闻:在技术分享会上,年轻工程师大谈特谈用了多少新技术,把系统重构成了什么样子。有人问:"这对业务有什么帮助?"回答是:"技术先进本身就是价值。"
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再关心技术怎么帮业务赚钱,而是为了用新技术而用新技术?
3. 重复造轮子还能升职加薪
有个大厂程序员吐槽:真正需要的新系统没人做,把开源项目用另一种语言重写一遍反而能评优秀员工。
绩效评审不看创新,就看代码行数和能不能讲个好听的重构故事。结果就是大家都在重复造轮子,还美其名曰"技术储备"。
最讽刺的是,重写出来的版本可能还不如原来的开源项目好用,但这就是"业绩"。
4. 黑客马拉松变成表演赛
"我们公司年年办技术创新大赛,但获奖的都是些听起来厉害、实际上没用的项目。"某互联网公司的技术负责人说。
他举了去年的例子:
一等奖:用区块链做的考勤系统(后来根本用不起来)
二等奖:用AI预测代码bug(准确率还没猜的高)
三等奖:AR编程环境(除了演示时好看,完全没法用)
大家都在比谁的想法更炫酷,没人关心这些技术到底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变成了表演,实用价值被抛在脑后。
5. 找工作难和招人难同时存在
现在的情况很矛盾:很多程序员找不到工作,同时很多公司又说招不到人。
问题出在哪里?很可能是企业要求太高:要大厂背景、要相关行业经验、跳槽不能太频繁、年龄最好在30岁以下……但给的薪资却很一般。
企业想要"即插即用"的全能选手,却不愿意付出相应的代价。结果就是企业找不到人,程序员找不到工作。
6. 35岁危机成了行业魔咒
IT行业对年龄的歧视特别明显。明明35岁正是经验丰富、技术成熟的时候,却有很多公司不愿意要。
想想看:女性50多岁才退休,男性60多岁退休。35岁到退休还有二三十年,这些有经验的程序员该怎么办?转行?送外卖?开网约车?
企业一边抱怨人才短缺,一边把最有经验的人拒之门外,这逻辑实在说不通。
7. 一边裁员一边招人
有些公司,特别是大厂,同时在干两件事:一边裁员,一边招人。
官方的说法很好听:"用更低的成本找到更优秀的人才",或者"业务调整,有的部门要扩招,有的要缩减"。
但实际情况往往是:裁掉高薪的老员工,招进来便宜的年轻人。美其名曰"优化团队结构",其实就是降低成本。
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奇怪的现象?
急于求成的心态:大家都想快速出成绩,没人愿意做需要时间沉淀的事情。重复造轮子比从零创新更容易看到"成果"。
盲目跟风:什么技术火就用什么,不管适不适合自己的业务。用新技术成了目的,而不是手段。
过度管理:用会议和流程来掩盖目标不清晰的问题,导致效率低下。
短视行为:为了短期利益牺牲长期发展,比如用年轻员工替代资深员工。
我们能做什么?
面对这些现象,我们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
保持清醒:不要被各种新概念迷惑,始终问自己:这个技术能解决什么问题?能带来什么价值?
专注价值:不管是写代码还是做设计,都要想着怎么为用户创造价值,而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
持续学习:不管年龄多大,都要保持学习的态度。技术更新快,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永远不会过时。
理性选择:找工作时不只看薪资,还要看公司的技术文化和发展空间。避开那些有明显问题的公司。
总结
IT行业确实存在一些奇怪的现象,但我们要看清楚本质:技术是工具,不是目的;人是公司最宝贵的资产,不是成本。
作为技术人员,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不被各种潮流带偏。作为企业,应该更注重实际价值,而不是表面功夫。
希望未来的IT圈能少点套路,多点真诚;少点鄙视,多点合作;少点焦虑,多点踏实。毕竟,技术最终是要为人服务的,不是用来制造内卷和焦虑的。
本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参考使用,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决策建议、专业指导或法律依据。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以商业售卖、虚假宣传、侵权传播等非学习研究目的使用本文内容。如需分享或转载,请保留原文来源信息,不得篡改、删减内容或侵犯相关权益。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